毛颖接受LW&D专访- 用诗意与理想,建造出有尊严的人居环境
Her Story - 她的故事

毛颖

MAO


木月建筑设计事务所 (MOON Architects)

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这是一次同龄人之间的对话。我们从感性谈到理性,从自然谈到哲学,从实践谈到理想。“不管未来城市与建筑将会呈现什么形态,我都会坚定的将其走到底。”  建筑设计绝不是什么浪漫轻松的事业,毛颖怀着热情和笃定,在现实的限制中追逐着诗意和自由。 

满地都是六便士,她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采访 & 编辑:清怡 

约 15 分钟阅读

01.

在艺术中生长,然后归于理性

   我们可以从介绍一下你的教育和工作背景开始吗? 
   我是北方人,出生在部队大院,童年是在部队度过的。父亲非常热爱艺术,也正是因为父亲的爱好广泛,从小就接触古董字画收藏、学习画画与古典乐,练习书法,热爱阅读和写作,这些都和我之后从事设计行业有一定关系。
大概高中的时候我自己决定今后要从事艺术,在北京学画画学了不到半年,因为文化成绩比较好,很顺利就考进了东华大学,环境艺术专业,主要方向是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也会涉及一些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大三上学期去了建筑事务所实习,实习的 studio 人不多,6 个人左右,却是锻炼做设计非常好的机会。大我 16 岁的老板 Annie 是英国 RIBA 皇家建筑师,带我的建筑师也是建筑联盟学院 AA Dip 的学长,实习的经历对我影响很大,我也因此明确了自己要成为一名建筑师并去伦敦深造建筑学。那个时候我初生牛犊不怕虎,胆子很大,创造力也很强,很多时候都是直接和老板对接,大家关系也比较好,我们会去 Annie 家喝酒,交流非常多。在实习工作实践中我加深了对建筑学的认知,我发现建筑比较适合我。加上从小就接触艺术的各种形式,不管是音乐、绘画、书法、古玩、文学、建筑等,而建筑是非常综合与包容的,涉及方方面面,建筑和我想要做的艺术是紧密关联的,但最后又归于理性,以严谨控制下的现实物理状态表达。开事务所对我来说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从上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就知道自己要创业开事务所,所以从很早就开始准备,不管是在读书的过程中还是实习、工作的经历中,都时刻记得自己的这个计划,所以一切都是围绕这个原点开始的,后来经过朋友介绍,我们做了几个项目都做的不错,业主也很认可,也比较幸运,又持续不停的很多项目找到我们,有了这个契机,研究性工作室与实践性事务所就慢慢在架构的更加完善。

MOON Architects 木月建筑设计事务所

02.  

城市改造,是融合还是颠覆?

MOON Architects - 贵阳市南横步行街,改造后外观近景

这个项目很有意思,在此之前我没去过贵阳,对当地完全没有认知。场地外街原本就是小吃街,外街人气很高,非常嘈杂,也非常有烟火气。内街完全没有运营,里面潮湿有霉味,当时是已经停业半年了,而且内部装修来来回回换了三次了,依然活不起来。 贵阳的地形有它的特殊性,步行街的两个尽端相对高度也是不一样的,场地的高差会增加建筑设计与空间关系处理的复杂性与难度。

当时在项目现场以一方面沉迷于当地的小吃的美味,一方面惆怅这条街怎么重新设计。但是转眼又想没有差的项目,只有差的设计师,我们要做的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对不对?

MOON Architects - 贵阳市南横步行街改造前

   看起来你的挑战是要保留它原来的那种烟火气和人情味,而不能把它整个变成一个全新的闪闪发光的地方。 
   对,这是大部分改造项目的共性。建筑和场地本身有很多限制因素,比新建项目的限制多很多。而且这个项目是当地政府与企业合作,经常是甲方带着我去跟场地现有还在经营的物业业主交流沟通意见,再去区政府开会汇报。因为政府与企业是合作关系,我们设计方要平衡多方的利益。政府希望创造一个有活力、有影响力、有凝聚力的创新街区,打造贵阳城市形象的新名片,保留贵阳当地的文化,不能过于现代。我们需要考虑场地里既有的限制因素,提供一个综合性的解决方案,把一系列的问题和麻烦转换成趣味。
   这些限制会给你带来很大的挑战吗?
   自由来源于限制。“The freedom is often its greatest constraint – it demands that you take a position. ” 像意大利,很多改造项目,是修旧如旧。现在中国,不可能都粗野的一律推倒重建,需要保留城市文化记忆与城市风貌,城市更新、街区改造旧区重塑的项目会越来越多,挑战和责任也是越来越大。 
   在设计的时候是不是必须更多的考虑怎么在原来的建筑和周围环境的基础上去融合?
   融合其实是在遵循自然环境、地域文化、人文风土等场地在地性多重营造维度的思考,这是非常重要的基础,但是仅仅融合是不够的,我们现在很多时候不仅仅用融合的策略,还会用一种强烈的对比和反差,去和原来的东西形成一个对话。举个例子,画画的时候只有通过很重的颜色才能把明亮面衬托。一个旧的东西,如何体现它的岁月感,需要用现在时间维度的“新”去对比。某种程度上,我们就是用不同方式与维度的对比,烘托和渲染场地原生的情感记忆的“旧”与“invisible”,并试图让这些看不见的摸不着的抽象的 memory 变得可视化可触化。 

MOON Architects - 部分项目

03.

从产品的角度看建筑设计:目标用户?设计语言?产品迭代?

   一般产品设计中,设计师通常会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或者为产品的购买者进行设计。在设计建筑的时候,你觉得谁的需求会对你来说更重要?是那些使用步行街的市民,在步行街上的经营店铺的业主,又或者是你的建筑开发商?
   政府、开发商、建筑师、当地居民、使用者等不同社会角色的关系很有意思。项目的业主(不管是政府或开发商,政府与开发商合作等)是对基地多种资源进行组合编织分配和搭接,建筑师在这些条件进行有限的空间组织,而当地居民或使用者很多情况下是被动接受的关系。我把这几者的关系隐喻为舞台和观众的关系。舞台上面的演员在演,观众席上的观众在看,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非常被动的关系。如何优化这种关系,是我很关心的,而不仅仅是更重视谁的需求,当然,他们都很重要。
   你是说在什么样的项目里面会是这样的关系?举个例子?
   不积极的项目里。比如说政府圈了一块地,说我要盖个什么,大部分市民也不知道,过了几年这个地方就这么造起来了一个奇怪的庞然大物。这个关系是非常割裂的。现在慢慢好起来了,这种被动关系逐渐重新定义为共建者身份。
   你觉得设计师在这里面承担一个调和的责任吗?
   目前来说我觉得建筑师还只能是一种角色扮演,设计师会在多重角色里走进走出。
还是拿舞台来比喻,编剧和导演(政府或开发商)排了一出戏,观众(市民或使用者)非常被动的看着舞台上的演员与道具师们(建筑师)表演,没有参与也没有互动。现在传统戏剧形式也有了新的发展,比如沉浸式戏剧 Sleep No More,观众可以进入到剧情里,变成戏剧的一部分。大家之间会开始进行换位,产生一个相互的观察、刺激、对话与回响,这个关系就会变得更加有趣

MOON Architects - QL Office 角色扮演叙事

   我们常常会说设计是对话的一种方式。一个数字产品通常除了单方面的视觉引导以外,也会对用户的不同行为做出相应反馈。但建筑作为一个似乎是静态的、不变的空间,你如何通过设计这个不变的建筑,去塑造这个对话?

MOON Architects - 贵阳市南横步行街立面图

   首先建筑不是不变的、静态的。一方面,时间、季节和岁月会在它身上留下物理痕迹;另外一方面空间是不停流动的,人的行为变化与意识、记忆等情感因素,天气、声音、光、风、温度等都会影响空间,界定了空间的虚实关系,如同连续流动状的形体一直处于变化的状态,介入到建筑中,以一种我们看不到的形式。
   那你怎么通过设计建筑去引导这种变化呢?你怎么把对使用者的理解,转化成建筑本身?

   这就转译成了建筑语言,我们怎么表达?就像作家用文字,音乐家用音乐,建筑设计的物理表达形式是 Concept Formation、建筑造型、空间形态、功能分区、交通流线、材料等等。

比如我们设计的南横步行街,整个街道长约 128 米,原建筑外立面单一冗长,步行体验感不好。原建筑入口标示性不强,外街人流量很大,却导致难以引入人流至内街,内街业态分布不合理,导致商业内街利用率不高,常年处于荒废状态,同时,原商业内街内部环境较差,通风和采光不好、阴暗潮湿,脏乱现象严重,在暴雨天气倒灌雨水至室内。针对这一系列的核心问题,我们一一梳理找到问题本质核心去解决。针对原有入口标示性不强,仪式感不足等问题,我们采取在外立面置入不规则穿孔金属板的几何形体主入口,与外立面在材料和形体上产生较大的冲突,产生视觉刺激。利用穿孔金属板后部灯光布置,使不规则穿孔金属板入口在夜晚形成视觉焦点。创造性地打通南横街的商业动线,根据场地地形、周边建筑物高度、街道形成的小型广场空间等分析人流、视野与天际线,确定三个主入口的位置与形式,让主入口具有引导性,我们也计算并设计了在不同时间段人流出入主入口穿行到内街的距离与时间。同时,周边建筑物高度、广场空间、室内空间、行人步行体验、天气、视野是建筑外立面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当然也要从商业策划角度考虑,这和业态也有着紧密的联系。新的业态根据数据分析重新调整,设计者对商业空间的发展、物理和行为空间的理解,对商业空间、店铺、消费者三者关系的理解;对商业空间、创新业态、可持续运营三者关系的理解;所以我们对建筑立面、室内、景观、灯光、店招、地面铺装、形象标识、指示系统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造和重新设计。

MOON Architects - 贵阳市南横步行街夜景

同时,我们依托材料变化,把整体建筑外立面形成反应内部空间节奏的虚实外立面节奏。商业店铺的位置以砖墙为主,形成实体外立面视觉效果;内部休闲广场,美食广场以及入口位置通过幕墙玻璃以及穿孔金属板的材料使用形成虚体的外立面节奏。内部商业空间中,无论从哪个入口进入商业内街,经过每个组团商业片区和开放活动空间,都将依次形成虚与实,收与放的空间节奏,通道两侧商业店铺围合收的空间节奏,入口和广场形成放大的空间节奏,可以提供较好的游逛体验。我们分析出使用者在场地里不同的行为可能性,将这些行为也作为流线设计的一个组织依据。通过外立面的虚实关系,增加内部空间的公共空间,外立面的大面积开窗以引入阳光、空气,同时步行者可以看到室内公共空间,也是吸引走在步行街外街的人走到内街里面来。
   这里面有迭代的过程吗?比如把一个初期的产品摆在用户面前,去看他怎么去使用,然后进行调整。在建筑设计里面,有类似的过程吗?
   我们在做项目的过程中,会建 3D 模型和物理模型,然后我们会不停地在模型里体验空间。
  什么样的模型?
   3D 模型就是用 Rhino、Maya 等三维建筑设计软件直接在电脑上进行十分直观的构思与推敲方案与环境模拟等;物理模型也就是实物模型,1:50、1:200、1:1000 都有,甚至一些装置会做 1:1 的模型;现在我们还有 VR 虚拟漫游 , 我们可以带着 VR 眼镜在空间里体验,转一圈基本整个空间都可以了解清楚。
我经常不停地在我们设计的空间里走,不停地看,“这里不行”、“这里太不舒服了”、“这里怎么样”。

但是在此之前我们在 3D 数字模型里面游走也是一样的概念,我们作为专业的设计师对这种场地、建筑、空间的真正尺度感和空间感是有认知的,只是通过平面图就可以在里面行走。只是形式不一样了,现在 VR 更加直观了。


   所以VR听起来虽然很酷,但你们一直都在用不同的方法体验自己的设计。
   对,只不过是更具体了。我们最近在做一个在山上的民宿,不是所有的设计师都有机会去现场去体验的。而现在我们可以让业主带着 VR 眼镜在现场体验,基本上就和真正去到现场没什么区别了。就像你说的,不一定非要等建成之后才有这种体验。我们也可以在前期通过技术手段去营造这种我们想要的意境和感受。 
但VR这种体验的问题在于,它还不够触发你全方位的感知。比如说古代人,他可能早上四点就起来了,干什么?听松。坐在门口打开门,听松树哗啦哗啦的声音。但虚拟现实里这种感受是欠缺的。我们做建筑设计也很重视这些东西,环境对人的影响,环境对建筑的影响。  我们也希望让大家尽量有这种感知复苏的体验。
   你觉得设计师有这个责任吗?

   我觉得设计师有责任。整个设计行业或者说艺术行业都有责任。


04.

灵感:与哲学和自然的对话

   你工作室的名字 MOON 来源于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我也看到你在网站上会经常引用一些作家的文字,比如尼采。你是一个从书中获取灵感的人吗?
  我不是从书中获取灵感的人。书只是一个沟通的媒介,我通过读书和已经去世的作家去对话。我很喜欢和别人沟通,虽然这个沟通很大程度上可能都是误解,但也不一定是坏事。
   你说什么是误解?
  Misreadings》安伯托 • 艾柯 (Umberto Eco) 说 “一切阅读,都是误读!”。因为任何人不可能完全理解对方的话,总是不那么精准。但是总有一个波长类似的通道,指引你尝试着去理解对方的思想。尼采说:“每一位深刻的思想家较为害怕的是被人理解,而不是被误解,后者可能会伤害他的虚荣心;但前者会伤害他的心灵,他的同情心,他的心灵总是说:‘你怎么也和我受过同样的苦?’”。
这种误读、错用、断章取义,道听途说的捕风捉影甚至是一种创造性的校正。我们做设计也是,很多空间被错用了。空间元素发生质变重新组合,很有意思,为什么会被错用?为什么会被误解?错用了之后就一定不对吗?不一定,这是我们需要思考和反思的。
我觉得我最大的灵感应该是来自于大自然,我是个非常热爱大自然的人,只有在大自然的环境里我的感官才能被完全打开。 

Icelander MAO

   人就是从自然中生长出来,由自然塑造的,所以当然会更善于感知自然的东西。
   而正是因为现代人和自然接触的频率越来越低了,所以对大自然才会有更加强烈的渴望。本来人天生的感官都应该是打开的,但是现在在城市里就只能选择性打开,因为可能外面是雾霾。
所以与自然的体验是非常珍贵的。 

   你把这些感受你会带到你的作品当中吗?

   对,这些感受会逐渐转译成设计语汇,并随着我年龄的增长系统化与体系化。一开始可能是很多设计项目的表达,后来是论文的叙述,然后是一本书的架构,最后可能形成一个理论。我想用这一人生的尺度,去做一个 BIG Project ,这也是创造我自己的过程。

Stone walls do not a prison make, 

Nor iron bars a cage: 

Minds innocent and quiet take That for an hermitage. 

If I have freedom in my love, 

And in my soul am free, 

Angels alone, that soar above, 

Enjoy such liberty. 

- To Althea, from Prison, Richard Lovelace

毛 颖,公众号:MAO闲 庭 信 步
   有什么可以推荐的人或者作品吗?
   坦白的说,作为建筑师反而不希望自己每天只沉浸建筑项目里面。为了摆脱经验的束缚,我往往会抽离出来,反而从音乐、文学等其他艺术途径去看待这一切,寻求自由感,让我汲取灵感。

我的思考方式很像作家。我喜欢的一个奥地利哲学家作家叫奥托•魏宁格(Otto Weininger),他以论文《性与性格:生物学及心理学考察》的第一部分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23 岁就举枪自尽了。在《性与性格》中我最感兴趣的是第四章中 “才能与天才” 章节,伟大的诗人能多么深入地把握人的本质。莎士比亚在他的戏剧中塑造了那么多不同性格的人物。左拉在他的小说里是怎样出色地区分了人类的不同性格的。“要描写一个人,你就必须去理解这个人;而要理解这个人,你自己就必须像这个人。要忠实地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你就必须能够在自己身上再现这个人物。要理解一个人,你自己就必须具备这个人的性格。你必须具备与你要塑造的人物相同的心思 "。我觉得我做设计的时候也经常有很多人格存在在我的个体里。

   你觉得这是容易的吗?

   我是一个很感性的人,但是我做出来的东西就非常的理性。发乎情止乎礼,设计最终呈现的东西应该总是非常现实的。 你可以把这些所有感性的东西,像写代码一样,非常有逻辑地、清晰地呈现出来,每一步都是很有秩序的,同时也需要非常强的理论和技术支撑。这是设计师都应该具备的品质。社会秩序需要空间秩序。西奥多• 罗 斯福曾经说: 没有自由的秩序和没有秩序的自由,同样具有破坏性。
这就是一个控制和自由的关系,也是个秩序和混乱的关系。要建立秩序,并制造混乱,强调一下,制造自己可控的混乱。这些混乱的地方可以重新定义空间,但是又不至于让我们感到无力和被动。就像我们不可能知道自己长大会变成什么样子,但是某种随机的因素就影响了我们成为自己。我设计了一个东西,不会希望他永远一成不变,就像养孩子一样,对吧?
   所以设计一个建筑,就像教育孩子一样,你要去引导他,但是你又不能完全控制他。 

   对,我觉得要是完全控制就没意思了,精彩之处在于你控制不到的地方。可以这么说,不知道它会流向何处,但是它是朝这个方向流动的。这是很好玩的。

05.

Ambition, Passion, Determination

   作为一个创业者和建筑师,你觉得女性这个身份有给你带来什么不一样的东西吗?

   在这个市场上,女性建筑师尤其是女性创始人不是特别多,总体还是以男性为主导的。但因为我是一个比较强势的人,比较开放、自由。男生虽然确实体力上会好一点,但是除此之外没有太大优势,和女生比我觉得差不太多。

   那你对创业领域的女生有没有什么建议?

   自信肯定是要有的,我们一定要相信自己。同时我觉得比较难得的是,一直有热情去坚持做一件事情。Ambition, Passion, Determination 都非常重要。要有决心,有雄心,有目标,同时做事情也一定要坚持,这是比较难的。我第一年创业的是时候非常有激情的,现在已经第三年,其实感受也有些不一样。 
   你的激情被损耗了吗?还是经过这三年会越来越多?
   会被损耗很多,但是又会不停的提醒自己,如果被损耗完了,你就没有价值了。做建筑设计是非常复杂的,需要和很多人沟通,被所有的人质疑过、限制过,最后可能你想要表达的东西,就只剩一点了。
但这个过程中如果你完全丧失了自我表达,会变得没有意义,非常平庸
   你会坚持走这条路会尽可能坚持到底吗?还是你可能有一天会去写文章或者追寻别的表达方式?
   不管未来城市与建筑将会呈现什么形态,我都会坚定地将其走到底但是我肯定会跟着未来的形势走,未来可能建筑建造的形式会完全改变了。我举个例子,如果一个抽象符号 "O" 可以取代建筑,成为人们的庇护所,完成建筑所有的功能。那么建筑可以不存在,对不对? 建筑理论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理论比落地营造会更超前100年或者更多。
我会将我的事业充满力量地、坚定地走到底。建筑师,百炼成钢。